现在,入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,也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局之年。
站在这个历史的坐标点,相信有必要从企业家的视角,来盘点和预测一下2021年企业发展的关键词。
2021年,企业家需要关注以下的五个关键词,在不确定和即时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加笃定地经营好自己的企业,守护好自己的平台。五个关键词,背后却是五道颇具挑战的“坎”。
这五个关键词是:长期主义、系统安全、需求侧管理、生态链接、数字化节奏。
1
长期主义
“新常态”在五年之前就已经告诉我们,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三个重要的转变,我再简单地总结一下:速度到质量,产品到品牌,制造到创造。
无论哪一个行业,“野蛮生长”带来的短期暴利阶段无论是在宏观或者微观层面,都已经不再允许。从近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我们不难发现:“反垄断”的说法次这么正式和高调地提出,投机主义者被当头棒喝。
关于企业的创新,我们原来的理解至少有两点:一是创新可以解决新问题,老难题;二是创新可以带来相对稳定的短期高收益。现在,我们需要修正一下,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新问题,以期未来有相对较高的收益。
长期主义思维必须在2021年企业经营层面作为重要的经营价值观写入到十四五规划中去。
例如:
产品的创新更注重使用场景的迁移,而非技术的彻底颠覆;
技术的升级需要有经历技术驱动阶段的沉淀,而不是直接从需求侧盲目驱动,获得短期的效应,而让消费者沦为了试验品。
这就要求企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储备好资金、技术和人才,准备打一场“持久战”,增加组织的韧性,提升市场的弹性。
与此同时,有长期主义特质的行业开始崛起,投机主义的行业没有了生存的环境。
为了说的明白一些,我举两个例子:
海尔卡奥斯互联网平台就是长期主义的平台型产品(企业),它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很好的利润报表,但是未来可期,因此,也只有头部企业海尔能支撑和实施类似的产品和业务转型。
再如中国化工集团旗下的诸多科研院所,他们迎来了发展的春天。原本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,他们对技术的高标准和高精尖要求,对技术产业化定型和成熟度的苛刻要求一度让他们在市场上很被动。但是,国内大循环的战略,长期主义思想的崛起,要求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”的号召,让他们在橡胶制品的国产化替代中找到了无限商机。
长期主义需要耐心,需要经得住诱惑。我非常欣赏《百年孤独》里面的一句话:“生命中曾经拥有过的所有灿烂,原来终究,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。”
2
系统安全
2020年,因为疫情的影响,世界的经济一片萧条,而中国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。“风景这边独好”让我们需要更加谨慎。自带“危机意识”和“悲苦主义”的中国企业家更能理解“居危思进”的道理。
在说明“系统安全”这个关键词之前,我们先普及一个知识:系统性金融危机(进入公众号,点左下角小键盘回复“系统性金融危机”可查看详细解析)。
它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,如货币危机、银行业危机、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。它往往发生在金融经济、金融系统、金融资产比较繁荣的市场化和地区以及赤字和外债较为严重的,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。
也是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会议提出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。这是层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策略。
和系统性风险相对应,系统性安全应该是企业家在2021年绷紧的一根弦。
从2018年以来,诸如富贵鸟、精工控股集团的倒掉,都是和金融风险息息相关,金融风险的防范不是仅仅是一个的事,更是一个企业的事。2020年,我每个月都能听到某个大型的企业倒掉了,在扼腕痛惜的同时,我们不难发现:企业在安全面前是脆弱的,表面看来是资金链条的断裂,而背后却是一个系统安全防范链条的丧失。
2020年12月15日,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,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发表主题为《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存款:数字金融和金融监管的一个产品案例(续)》的演讲。在这个演讲会上,他提到了地方银行的“全国化”带来的风险。
近几年,多家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了存款产品,加大揽存力度,拓宽获客渠道,很多消费者也非常便利地享受到了存款服务。这种模式突破了地方法人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,部分地方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得以从全国吸收存款,从负债业务看已成为全国性银行。
给这类银行的定性是:属“无照驾驶”的非法金融活动,也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。
“风起于青萍之末”,对于企业家而言,系统性风险包含金融风险,更包含了其它各方面的风险:环境安全、生产安全、信息安全等等。
因此,“深挖洞,广积粮”,学学澳大利亚那些田鼠的做法:保护好自己,审慎对待各种危险隐患,让天敌无奈地坐观春草葳蕤季节的到来。
3
需求侧管理
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次提出的了“需求侧管理”的概念。
原文如下:
“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,注重需求侧管理,打通堵点,补齐短板,贯通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各环节,形成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,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。”
在5年之前,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刚提出之际,我就提出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是在需求侧的牵引之下。供给侧管理的提出,再次验证了一个道理:市场规律之下,必须是以客户为中心,以客户的需求为驱动中心,倒逼供给侧的资源再配置。否则,供给侧的改革就是闭门造车,是生产库存的无效运营活动。
当然,企业家还要认识到:供给是可以创造需求的,因为技术的升级,可以让客户的潜在需求和兴奋点需求得以满足,新型供给就能创造新需求。
2021年企业发展关键词“供给侧管理”的含义还有一层被忽略掉了,那就是客户消费习惯和消费理性的正确引导。
管理学术界普遍的观点是,需求只能满足,不能被迫改变,否则就是“卖梳子给和尚”,是无效的供给。这个观点我们姑且不再深化,认为是正确的。但是,消费者在选择供应方时的甄别方法,就需要正确的引导。
例如,辛巴网络上售卖有质量问题的燕窝事件,一方面确实是辛巴有问题,已经被罚款90万,快手被封号60天,但我们也要反思:消费者为什么会选择辛巴?除了平台的供给侧问题之外,消费者本身的问题呢?
盲目跟风、极度追求性价比而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求、过度享受虚拟产品带来的暂时快感等等,让消费者在产品的选择面前丧失了理性,被浮云遮住了眼睛。
一些网红为了博取眼球,采取语言过激、行为不端(例如辱骂粉丝)、秀底线等,这些行为就足以让人怀疑他推荐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,这个还需要购买产品后“以身试法”地去验证吗?
这就是2021年“供给侧管理”命题:企业家们可以发动脑筋,看看如何在市场上牵引供给侧,如何让消费者有更好地选择产品的心智和方法。如此,你就不是在供给,而是在引导人们的消费方式,就是在提供一种美好生活的新方案。
4
生态链接
“生态链接”这个关键词有点抽象,比较难以理解,但是作为企业家必须要理解这个关键词的底层逻辑。
华为是践行这个关键词的榜样企业。华为从ICT(信息通信技术)行业的生态化值得我们借鉴:从硬件基站、到智能终端,到云端数据和人工智能,又到工业互联网,再到汽车制造,华为的行业拓展不是多元化,而是生态链接,他所做的这一切,都依赖于他的主航道产业——信息通信技术,华为把这种生态链接的方法总结为“1+8+N”战略。
腾讯利用其天然的社交平台优势也开始生态链接,微信的第三方链接(小程序等)、视频号的嵌入、腾讯医疗、人工智能等等,都是腾讯的生态圈,只不过腾讯生态链接的方式依赖于其社交平台和海量用户大数据。
阿里巴巴自然也是生态链接的标杆企业。蚂蚁金服的金融,淘宝和天猫商城、犀牛智造的精密制造,居然之家的建材超市,盒马鲜生的海鲜,钉钉办公的软件……
圈人、圈层并成生态,彼此发生链接,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更高阶层。
海尔集团认为:未来生态消灭生意。你不进入生态,未来就无生意可做。如果你能让你的生意上升到生态的层面,无疑你就在新时代踏准了时代的节拍。
华住酒店集团的创始人季琦的丛林法则新解,就解释了生态链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:
很多人以为“丛林法则”仅仅是你死我活,弱肉强食,但他们忽视了丛林法则的另一面——“共生法则”:就是大树会和苔藓、小草、灌木丛、鲜花一起生长。没有这些,大树的营养就没法来;这些东西没有大树的庇护,也没法存活。
所以,我们认为:同类竞争,但异类共赢。如果你能搭建一个异类共赢的平台,无疑你就延长了产业链,也强化了产业链。
当然,生态链接需要